skip to Main Content

太极拳之文化底蕴与哲理

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既包含着浑厚的文化底蕴,又含盖着深遂的哲理。关键词 两极交泰法则、循环往复法则、有限或反的法则、中道法则、天人合一法则。中国太极拳的哲学以《周易》、《道德经》和惠能的《六祖坛经》为根据。其既为艺术亦为科学。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最早见诸于《周易》。易传曰:”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天地之道。”又曰:”一阴一阳为道”。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总称,乃是由阴阳构成。道亦可称为太极,因为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等等。宇宙复杂,变化万千,其间是有法则可寻的,而太极拳就是根据这些法则组成的。

1 两极交泰法则 儒家和道家许多道理源于易经。”道”,老子说为先天而生之物。”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周行而不怠,可以为天地母,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”。”道具有超时空性”,又表示着一种周行不息,阴阳循环不已的运动规律。可见道和太极是体,阴阳是用。古人发现这种真理完全凭照直觉妙悟法,而不是靠理法(数学或理则)或实验法。由于先贤超人的智慧,我们今天知道宇宙一切生生不已的现象是两方面的,是相对的。其见于自然者是阴和阳,动与静,向心力与离心力,见于人类者是男和女;见于数学者为正和负;见于道德者是善与恶。现代物理学已给易经这个中心理论以充分证明。例如物理学家发现了电子也可以分阴阳(正和负)两面。这与周易发现的真理相符合。阴阳为什吗会互动呢?老子说:”反者道之动”。易曰:”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而生变化”。但是,两极的动是不矛盾的。易暌卦彖传曰:”天地暌而其事同也,男女暌而其志通也,万物暌而其事类也,暌之使用大矣哉。”万物虽然乘异而对立,但天地是交泰的,阴阳是互济的。唯有交泰和互济,才能构成两极交泰法则。两极交泰法则是太极拳等诸拳种产生的理论基础。周敦颐在宋时,根据道家陈抟之说,传下一个”太极图”用来解释宇宙生化的道理,谓”太极”由”无极”而来,因此,太极拳谱中有”无极而太极”之说。依照”太极图”中的说法:”太极”是大而无外的东西,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。阳即物体的动,阴即物体的静,一动一静,相互为根,即一阴一阳的互涉,先师曰:”天地人,皆在自己一身”。谓人人各具一太极,身具天地,心具太极。太极拳采取这一理论,认为”阳”是实,”阴”是虚,太极拳的全部姿势,都是阴阳虚实互相为用,相反其实相成,。所以,王宗岳先生在太极拳论中有”太极者,无极而生,动静之机,阴阳之母”的说法。

2 循环往复法则循环往复或生、异、住、灭的现象,见诸自然界的,有昼与夜,生与死,见诸文化界则有文化兴起和没落。依照这个法则,宇宙的一切东西,由人类及文化以至太阳系,以至整个无限大的宇宙现象,其变动均不能脱离这个法则的支配。易传说:”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与时消息。”又说:”日往则月来,月往而日来,日月相推,而明生焉。”易乾卦卦辞:”乾,元、亨、利、贞”,而贞下再起元,皆表现这一法则的真谛。由此便可以表明了这种法则的意义。先人们根据这个法则,创造出太极拳。例如:太极拳的套路,由”混元一气开始、无极开太极”,以至”合太极”,循环往复,如无端之环,一手一太极,所谓:”往复须有折叠,进退须有转换”,即指手臂相沾,上下相随,互相翻覆。王宗岳《行功心解》中则说:”行气如九曲珠,无微不到。”至于道书中所称之:”小周天”、”大周天”,循环之法则。在太极拳应用上的:”收既是放,放既是收”之说,也是循环不断的现象,可见太极拳的组成,显然是以这种法则作根据。

3 有限或反的法则有限或反的法则,表示事物发展到了一定限度时,必定回到相反的地方。易传说:”终日乾乾,反复道乎?””亢龙有悔,盈不可久也。”无往不复,即是这种说法的最好说明。先人根据这个法则,使太极拳的一切动作”有上即有下,有前即有后,有左即有右。”又说:”放”到了极处必须收,”收”到了极处必须放;”虚到了极处必转实”,”实到了极处必转虚”,虚实相生。可见动作到了极限,必须回复到相反的方面。这种现象从太极图看来,较易明白。太极图包括阴阳两方面。白色部分表示阳,阳由中心产生,产生以后,由扩大而增进,直到限度,以图的上部直线为代表。到了最大限度时,则反而为阴,阴由中心产生,直到最大限度,以下部直线做代表,因而,阳由阴产生出来。如此循环不已,以至无穷。这代表着有限或相反的法则。所以太极拳、形意、八卦、少林诸拳种动作都采用曲线,或似曲非曲,或似直非直的原因。

4 中道法则中道法则在周易中发挥的最透彻,最实际。易传称中分别为:”空间之中,时间之中,人间之中,适中。”而中庸则说:”中者,天下之大本也,和者,天下之达道也,致中和天地位焉,万物育也。”又说:”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。”老子曰:”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”,佛家也主张中道,凡是以道德为主,不走极端。因此可以断言:中道乃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基本的文化法则。太极拳以执一守中为根据,所以先师论十三势说:”十三势者,棚捋挤按采趔肘靠,此八卦也。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,此五行也。”棚捋挤按即乾坤坎离,四正方也;采趔肘靠即巽震兑艮,四斜角也;进退顾盼定,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。经本人几十年来,对太极拳精心会悟,身体力行认为:”十三势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,十三势中以中定为主,其余棚、捋、挤、按、采、趔、肘、靠、进、退、顾、盼十二势为辅,有中定后一切招势都离不开中定。”每一个虚实之中,都先有中定,而后,才有变化,处处都有虚实,因而处处都有中定。因为,法无定法,而一切法皆从中定中出来,法遍布周身,所以中定也遍布周身。可以断定,太极拳的缔造者,在整体上以中道法则作为依据。 所以在身法方面,王宗岳首先指出:”尾闾中正神贯顶”。 尾闾与脊骨(神经中枢)有关联,为元气升降之要道。因而,必须中正,与玉枕穴垂成直线,气可直养而无害。又说:”立如平隼”,”不偏不倚”。因为立身中正,如天平一样不偏不倚,没有前俯后仰,左斜右歪之弊病,而后,身法可以立正。立身中正安适,才能支撑八面。如果立身偏倚,不守中定原则,精神立即涣散,不可兼顾各个方面。致使运动时身体转换过于频繁,不免因为扩大收发,腰脊上稍有偏倚,但是腰以下至尾闾一段,必须时时保持中正。反之, 则不可以发出弹性劲力,全身一切蓄、发均不能出现。先师曰:”唯有五阳骈五阴,阴阳无偏称妙手”。因此,阴阳配合得当才为妙手,其余的只是软手、硬手,均不合乎中道法则。经过长期对太极、形意和八卦的演练悟出:内家之武技,必求其中道,太极空中也,八卦变中也,形意直中也”诸理相同。精一执中,盖惟能中,所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,偏者遇之,靡不挫败。中道之妙,不求胜,而天下莫能胜,太极拳以柔克刚,后发制人的大用在此。

5 天人合一法则 天人合一法则,易传揭其公式:”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,曰人与意。”宇宙本为一大有机体,人不过其中一小部分,故老子说:”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自然即阴阳之常,庄子提出:”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。”人的心性,就是自然之质与能的活动中心。天地大我身,我身小天地。”天人合一”表现在社会自然中,积极、主动地顺应自然的处世立身的特性。太极拳的缔造者从阴阳盈虚消长的变化中参悟出”引、进、落、空”的技法真谛。讲究”形神合一,内外兼修”,”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,不徒在技艺之末。”我认为在练习太极拳”技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必须向”道”,向懂劲的方面讲求。得道、懂劲后愈练愈精,默视揣摩,渐至从心所欲,进入化境。太极之道,在哲学与科学方面,力求自性真智之贯彻,而归于一体。太极拳的真意:”无形无相,全身透空,忘物自然,西山悬磐,虎吼猿鸣,泉清水静,翻江倒海,尽性立命”。可见习太极拳术之最高境界,确实进到与儒、释、道,合而为一,打破了我与宇宙分立之二元论,做到与太空同体,天地并立”无我”。如能还归于一,与道合体,达到”我即宇宙,宇宙即我”那才是”道技双修”,”天人合一”的最高境界。先师曰:”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,学者必须于动静之中,寻太极之益。”这是关键所在。万变虽殊,总归于道,也就是”太极”。安心无为,形随运转。乃是脱离一切障碍,得大自在之谓。把幕一层层揭开,然其后还有一层层的可以发现。到了这种道功完成,我们不但致人生于康乐延年之完善境界,而且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序。庄子曰:”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,如斯而已。凡练太极拳、内功、气功或静坐功达到一定层次者,都会有深切的见解。虚无为本始,元气内蕴阴阳、万物。”技”仅是达到”道”的桥梁和途径,如果执技为”道”,两者皆失之。 总之太极拳与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关系,太极拳并非是单纯的一种拳术,它是门艺术,更是门科学,这才是太极拳的真谛所在。也是我们研究太极拳的根本原因。

参考文献:

1. 王宗岳著《太极拳谱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

2. 南怀瑾著《禅与道》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68年

3. 陈鼓应著《老子注释及评价、庄子今注今译》台北中华书局印行1967年

4. 刘玉增编著《形意剑术-形意理论》河南科技出版社1986年12月

作者简介:刘玉增 男 1952年生 教授、三级警监。自幼习武。师从祖父刘文周和周铁成、王希孝、素喜等名家。长于形意、八卦、武当和少林拳戈,多次在国内外竟技中获胜。任国际少林拳联合总会副主席等职。多次应邀到国内外讲学,1999年列入《The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Distinguished Leadership世界名人录》。

Back To Top